本文獲選為背包客棧嚴選好文
北海道的「北洋」,跟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在北海道,有一家隨處可見的銀行,叫做「北洋銀行」,在函館,與五稜郭公園僅有一條馬路之隔,位於道立函館美術館的隔壁,還有個市營的「北洋資料館」。
函館的朝市、金森倉庫、元町教會群、五稜郭公園、百萬夜景、小丑漢堡,對經常前往北海道旅行的台灣人而言,相信都不是陌生的地方。不過,入館只要100日幣,場館占地不大的「北洋資料館」,則少有外國人來訪,以致於較少有人知道,「北洋」之於函館,甚至之於日本,究竟是甚麼樣的存在?
在中港台的歷史教育中,「北洋」並不是個陌生的名詞,清代的「北洋」,係指江蘇以北,約略為當時河北、山東、奉天等各省的海域,而清末辦理洋務改革,則設立了所謂的「北洋通商大臣」、「北洋水師」,民初的南北分裂,則以「北洋軍閥」、「北洋政府」來指稱與國民政府對立的北方軍政勢力與派系。不過,近代日本史上所謂的「北洋」,與前述的「北洋」,其實完全是不同的脈絡。
「北洋」指的是北太平洋,範圍大約是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東、西面的鄂霍次克海與白令海的周邊海域。由於水產資源豐沛,大正時代以降,逐漸成為日俄兩國近代重要的遠洋漁撈場域,「北洋漁業」就此應運而生。
北洋漁業:函館走過的歷史
函館就是當時北洋漁業的重要基地,當時有「北洋漁業の街:函館」之稱。1929年,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所發表的小說《蟹工船》,血汗漁工們就是從函館出港,前往勘察加附近的海域撈捕鱈場蟹( タラバガニ),也就是現今俗稱的帝王蟹。
館內分別展示了江戶時代舊稱蝦夷地的北海道,以近海為主的漁撈活動;明治到二戰前北洋遠海漁業的成立與發展,與戰後北洋漁業再出發與轉型,三個階段相關的史料、漁船模型、漁撈技術的文物、商品與動物標本。此外,還有個類似地震體驗的設施,可以讓訪客實際感受漁船在北洋作業時的臨場感。
踏進門口就有一隻北極熊,跟此前在旭山動物園看到會動的實品,印象沒差多少。走到更裡面還陳列了海象、海豹跟鳥類等標本,而單獨陳列在大型玻璃櫃中的北海獅(日文稱為トド),應該是眾多標本中的亮點,幾乎每個訪客,看到北海獅將近四公尺的體型,都很難不被驚到。
北海獅的主要棲息的海域就是在北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北日本海跟白令海一帶,它也是海狗、海豹、海獅物種裡面體型最大的。過去北海獅的毛皮與肉,是重要的漁獲商品,即使現今的北海道,也還能看到地方小商店裡,販賣著海獅肉罐頭跟肉乾。
德川幕府時期,授權松前藩介入蝦夷地的漁撈活動,利用蝦夷不出產的稻米,與原住民交易鰊魚/鯡魚、鮭魚,與海獸毛皮等漁貨。直到明治時代,北方漁獲的向南流通,主要由本州各地的「北前船」商人負責貿易。「北前船」將蝦夷地海域所交易獲得的海產,沿著日本海運送到瀨戶內與京阪各地,成為貴族或庶民的消費食品。
只是,和人對蝦夷地漁貨貿易的介入,不但漸使原住民族的漁獵場域受到限縮,原民失去了原本的漁獵空間,生活難以為繼,遂成為和人漁場中的勞動力,陷入嚴苛的役使與盤剝。而隨著近代日俄關係的發展,兩國在極東地區的國界消長,也連帶影響了日本對北太平洋漁場的支配與變化。
1875年,日俄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取得千島群島的日本,持續開拓該列島的漁場資源。而領有樺太的俄國,則不斷排斥日本漁船在此作業,與購買漁貨的權利。直到日俄戰後,南樺太劃為日本領土,兩國繼而簽署漁業條約,日本的漁撈業又逐漸回流至南樺太。
漁業權的擴張,使北日本的漁業發展,從過去的「北方漁業」,逐步蛻變為「北洋漁業」。
帝王蟹曾經是罐頭裡的加工外銷食品,並非日常的美食
現今觀光客前往北海道,很少不跑去大塊朵頤的帝王蟹,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以南千島地區的海域捕撈為濫觴,20世紀初,帝王蟹的捕撈作業,逐漸擴展至堪察加半島周邊的漁場。但是在當時,無論是帝王蟹、毛蟹、花咲蟹等等布拉不拉的蟹類,在日本還不是甚麼大眾普及的美食,而是銷往國外的罐頭食品。
把北洋漁貨做成各種罐頭外銷,將漁業推向企業化經營的,是「日魯漁業株式會社」的創辦人堤清六。通過從事海產物貿易的親族,提供資金挹注之下,堤清六與作為麻吉死黨的平塚常次郎,在老家新潟市,成立了「堤商會」,並購入第一艘命名為「寶壽丸」的帆船,開始了商會在北洋漁場的事業。
自此,兩人事業越做越大,在此過程中,公司與旗下的關係會社幾經改組、整併,1921年以「日魯漁業株式會社」為名,成為北洋漁撈業與罐頭加工業的大手會社。兩人後來更以實業家之姿,從商界跨足政界。
日魯漁業在堪察加周邊的漁場,購買鮭、鱒、蟹等漁貨,並進一步取得空罐頭的製作技術,在堪察加西海岸設立罐頭工廠,更從美國引進自動化的罐頭製作機器,將漁貨加工量產,隨之以「Day Break Brand」作為品牌名稱,產製各類魚蟹罐頭食品。
漁撈結合加工罐頭外銷,使堤清六逐步由此獲得巨大利潤,更趁著歐戰開打、俄國革命,整個西方世界因大戰物資短缺之際,利用外銷罐頭狠狠賺了一筆。
館內展出的各種魚罐、蟹罐品牌、船隻模型,以及漁撈技術與器物,極力呈現北洋漁業百年來的起落、轉型。展示櫃中陳列了堤商會時代到二戰前日魯漁業的會社制服、旗幟、政府頒發的營業執照、榮譽狀等文物,這些如今已是帝國日本,昔日在廣大的北洋漁場,喊水就會結凍的象徵。
二戰結束,隨著樺太、千島群島的政權轉移,日魯漁業頓失在北洋,尤其是俄領海域的漁業權, 以及國外投資的產業。1950年代以降東山再起之後,轉以北海道沿岸地區為中心,從事漁撈與食品加工,也陸續在日本各地設置食品工廠。現今則以「株式会社マルハニチロ水產」為名,繼續活躍於日本國內外的冷凍食品市場,當然這中間亦經歷了不少起落。
曾經繁盛的北洋漁業,是以剝削勞工所犧牲的血汗為代價
北洋是個得天獨厚的漁場,此處為黑潮、墨西哥灣流與北極寒流的匯集處,直到19世紀末,由於遠離帝俄的中心,加以技術與勞動力不足,豐富的漁業資源一直少有大規模開發。
近代日俄兩國在遠東利權的爭奪的角力中,日本從滿州取得原屬俄國的特殊權益之外,日魯漁業則儼然為日本帝國的北洋代理人,在俄國遠東地區的領土與周邊海域,輸入國內的勞動力與近代化的技術,發展漁撈與罐頭加工業。但是,過往帝國漁業榮光的背後,則是底層人民的苦難與血汗所構築。
館中所陳列的一艘名為「洋光丸」的蟹工船模型,總是令人想起小說《蟹工船》中,在勘察加捕蟹的「博光丸」。為了規避當時的航海法,業者往往購入履歷並不光彩,例如參加過戰爭的傷兵運輸船、被查獲扣押的走私船來從事北洋漁撈作業。這些船隻往往設備老舊,也頻頻傳出漁工虐待事件。
近代北洋漁業的發展,也意味著人流的移動。過去的日本海側地區的「北前船」業者,由於往返北方海域從事海物貿易的淵源,累積下來的資本、漁撈技術與人力資源,成為日後率先活躍在北洋漁場的群體。北洋漁業發展之初,活躍在樺太周邊漁場作業與漁貨貿易的從業者,以新潟、石川等日本海側各縣出身為多。堤清六以地元新潟市創立商會,進軍北洋漁場並以此發跡,並非無因。
北洋漁場的商機,帶動大量勞動人口向北移動,熟習遠洋航行的海事船員;因家鄉農損而生計陷入困境,自願或受到誘騙,北上從事低薪、過勞作業的血汗漁工。此外,作為北洋漁業基地的函館,男性居多的從業人員在此進出,無論出海前或上陸後,多有尋求生理慰藉的消費活動,當時性產業之下受到剝削的女性,亦是北洋漁業榮光背後,間接被犧牲的對象之一。
現今的旅人們,穿梭在函館朝市周邊尋覓海鮮,想要一飽口腹之慾時,對北洋漁業的前世與今生,多已一無所知。
※想找我也可以來這裡:
臉書不努力的佛系粉專:「那些旅行史教我的事」
你也會在這裡看到我:方格子VOCUS | Medium | 旅行酒吧
合作邀約可以來信:misiaa2001@gmail.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