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日劇的人應該都看過或聽過木村拓哉主演的《長假》,他在劇裡說過一段話,常常被我放在心裡。

「人生總有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的一段時間,那麼就把這些時間當成神給我們的長長的假期吧。

不必勉強衝刺,不必太過焦慮,也不必努力奮鬥,就讓一切順其自然。」

「何をやってもうまくいかない時は、神様がくれた長い休暇だと思って、無理に走らない、焦らない、 頑張らない、自然に身を委ねる。」ーー《ローングバケーション》

這篇文章在我從直島回來之後就一直很想寫,直到現在悠悠閒閒窩在台中的家,很多當時感受到的太大的驚豔也已經漸漸平息。

回想起去年十月之後經歷的種種,不是彷如昨日的感受,而是恍如隔世。我在出發之前讀了一些蔣勳的《美的曙光》,從遠古時代,人類最初意識到美的故事說起。書裡提到有關「洞穴」的概念,人類最初得到庇護的場所,我在安藤忠雄的建築裡感受到好多,不單單只說是看到,那是一種感受。

我在島上的美術館買了幾本書,想要了解這個小小的離島,到底為什麼能夠留下這麼多大師的作品,進而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藝術小島,即使是淡季,島上還是看得到很多外國人。其實對直島的建設從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許多現在島上看得到的美術館,作品,也都是後來邀請藝術家們一件一件增加的,一直延續到近年的瀨戶內海藝術季,讓人一說起直島,就直覺地想到「藝術」。

福武財團的福武先生是很重要的推手,早年他因為接手爸爸的公司,從東京回到故鄉岡山生活,岡山在日本關西不算小城市,還有為人熟知的桃太郎和竹久夢二,但相較於東京顯得樸素了很多很多。後來漸漸地他體會了許多自己的故鄉才有的美與好,決定運用自己的財力與熱情,為這塊土地付出。從岡山宇野港搭船二十分鐘就能到的直島(但直島屬於香川縣),在江戶時期就已經受到關注,然而瀨戶內海上還有其他零星分散的小島,譬如我這次也造訪過的豐島,早期也曾面臨人口流失,遭不肖業者非法傾倒工業廢棄物的問題。

豐島美術館讓我現在還是念念不忘,與其說是美術館,它其實只是一個建築物。藝術家內藤禮和建築家西澤立衛合作,概念是「母型」,形狀是水滴,全白的水泥建築裡沒有一根支撐用的柱子,上面開了兩個很大的洞,你可以一邊走一邊看見洞裡的風景從天空和海,轉變成天空和梯田,還有森林。在裡面任何一絲微小的聲音都會被放得無限大,我看著風景,不小心就聽見身後大概五公尺之處,水流進地面上的小洞的聲音(前一天下過雨,地面有一塊一塊的積水)。陽光從大洞透進來,洞上面繫著一條白色緞帶,你可以看見海風吹進來,吹往哪個方向。入口窄窄小小的,走到一定距離之後眼前視野大開,我腦海裡浮現的是《風之谷》裡,被腐海淨化之後的森林。

美術館餐廳賣的食物是從旁邊梯田收成的米,蔬菜和檸檬做成的瑞士卷。非常美味。

這些建築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概念,他們在島上的建築,要順應島上的地形,是要融進島上風景,而不是一棟標新立異的外來物。山坳的地方就下樓,就陰暗,起伏的地方,就上樓,上到一個平坦之處,視野開闊,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和海,那就設置咖啡廳,賣島上的農作物和海鮮料理。

直島上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南寺」在剛進入的時候伸手不見五指,心裡有點不安,還會撞到前面的人,然後我們靜靜坐著等候,大概十分鐘過後,眼睛適應了黑暗,我們開始看見建築物裡的光影,從朦朦朧朧到最後看得清楚具體的線條和形狀,轉過身來,我們看到了原本看不見的入口,也是之後不必依靠導覽人員,就能自己走出去的出口。

其他還有很多,就先不在這裡抒發太多了。

福武先生在書上說,當他看到自己的付出,漸漸有了成果,最開心的不是島上的年輕人或訪客增加,而是看見島上的爺爺奶奶,重新恢復了和年輕人一樣的活力。: )

我一直很喜歡在離島旅行的感覺,或許這和台灣本身就是座海島有關係,渡了海,就能產生一種「回歸」的心情。我喜歡直島,喜歡為直島付出的人們,也喜歡他們對土地的愛這麼多這麼真。

這是台灣不足的,也是我即將要投入的一塊領域。

直島的旅行出自意外,最後成為我大學以來學習日文和文學的happy ending。

我做不了太大太複雜的事,我也漸漸無法關心那些對我的生命沒有任何營養的「議題」了。然而眼前的路很清晰,空氣也很乾淨。我只聽我愛聽的歌,做我想做要做的事。上天不會無端給人長假,我們必須虔心學習,假期結束之後才能帶著篤定的腳步繼續不斷地出發。

我始終相信「淚水洗過的眼睛更美麗」,這時的心情是輕鬆愉悅,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