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部歷史長流中的興衰史

在大英博物館待一下午,可以綜觀數千年來政治強權的轉移,從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帶領的強盛埃及新王國,到佇立在衛城山頂上的希臘輝煌 ; 從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到成為歐洲霸權的拿破崙,每個場館都緩緩訴說著屬於自己的、縱橫千年的枯榮。而在這時光洪流裡,我猶如一介匆匆過客,獨自感受時代更迭、感嘆王朝興替。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是大家來倫敦必去景點之一,更是世界上首家國家級公共博物館。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館藏使之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博物館之一,從建館起,其宗旨就一直是面向所有”好學求知者”免費開放。今天,博物館已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參觀目的地。每年接待的參觀者從18世紀時的5000人左右飆升至接近600萬人(截自大英博物館官方簡介)。

博物館內超過 800萬件收藏,館內展覽品之多,也不定時舉辦各地域或類型的收藏展覽會。收藏包含自然歷史標本、文物、書籍等,博物館內總共分為9個主題,分別是非洲、北美、古埃及、古希臘&羅馬、亞洲、歐洲、中東、展覽(有先些需門票參觀)、主題展廳。

若想細細走遍大英博物館,一天的時間也不夠! 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在古埃及區都可以遇到許多來寫生的學生們,通常一待就是待整天,那麼針對要抓時間參觀的遊客們,在2-3小時有限的時間下要怎麼取捨?先衝那些收藏品? 以下就來提供大家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吧!


  • 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10:00-17:00(16:00停止入館) ,週五到20:30閉館,元旦、12/24-12/26閉館
  • 地址:British Museum, Great Russell Street, London, WC1B 3DG
  • 最近tube站:Tottenham Court Road、Holborn
  • 官網: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相關篇章: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National GalleryTate BritainTate Modern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自然史博物館、Somerset House

展區地圖: https://britishmuseum.org.cn/pdf/map.pdf


補充!2022新的伊莉莎白線 (Elizabeth line)

耗費13年、投入近190億英鎊(約新台幣7240億元)建造的英國橫貫鐵路(Crossrail),終於在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登基70週年之際順利通車,這寬敞嶄新的列車,將大幅改變首都的交通網絡(繼續閱讀)。

地面層(0層)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大中庭(Great Court)

進入大英博物館前會先進行安檢,違禁品(詳見下方)請勿攜帶,過完安檢後就可以來到大中庭啦! (大英博物館和大多數倫敦博物館一樣是免費參觀)

原館內圖書館的位置現在成為了以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命名的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這一部分的建築反映了博物館最近的公共空間擴容。整個大中庭佔地達兩英畝,是歐洲最大的室內公共空間。大中庭的中部有紀念品部、附近則是輕食咖啡廳,右後側則可找到鎮館之寶之一羅塞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

大中庭採光令人驚豔,是大家到此一遊的必拍之地XD,在這裡可以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團體、校外教學的學生們、拿著畫具穿梭其中的美術生,以及在咖啡廳悠閒享受環境的長輩。

!可別不小心帶到這些違禁品唷!

  • 1)超過40cm x 40cm x 50cm或重量超過8kg的行李、包裹
  • 2)有輪子的行李或推車
  • 3)腳踏車、折疊式腳踏車、滑板車
  • 4)大型樂器
  • 5)武器、危險化學藥品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羅塞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4號展廳

  • 聖朱利安要塞,埃及,托勒密時期,公元前196年
  • 入藏日期:1802年

高中時期非常喜歡歷史課(謝謝歷史老師XD),當能親眼看到課本中介紹的歷史文物時,真的能感受到很大的觸動! 失傳千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因為羅賽塔石碑的發現,迎來再次被解讀的希望! 可見其歷史重要性! 也因此成為鎮館之寶,我兩次造訪大英博物館都能看見簇擁在石碑上滿滿的人潮(第二次恰逢疫情晚期,人流相對減少),紀念品區也能看到滿滿的羅賽塔石碑~ 還不帶一個回家


【簡介】

整塊石碑原刻有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詔書,現存可見碑文分別以三種不同文字記錄了詔書的同一段落:埃及草書(32行)、埃及象形文字(14行)以及希臘文(54行)。在前托勒密時期(公元前332年之前),埃及的詔書都是以象形文字(聖書體)書寫並由國王頒布的。但到了公元4世紀末,這種文字已經被完全廢棄,讀寫知識也已失傳。

1799年,拿破侖軍隊在埃及el-Rashid鎮(即羅塞塔)附近進行要塞地基擴大工程時發現了這塊石碑。隨著拿破侖戰敗,羅塞塔石碑也根據亞歷山卓協約成,和其他法軍獲取的埃及文物一道,成為了英王的財產。1917年時, 由於館方擔心激烈的轟炸有可能會對館藏造成損毀, 因此將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一批可移動文物秘密移藏至附近Holborn地下50英尺之深的地鐵站內。兩年後這批文物才重回博物館。

羅塞塔碑的發現為已失傳了1400多年的埃及古文字的解讀帶來了曙光。在石碑剛被發現不久後的十九世紀初,學者們就開始從碑文上已知的希臘文著手,試圖解讀與之相對應的埃及象形文字了。

英國的一位物理學者,湯瑪斯•楊(Thomas Young),首先指出了羅塞塔碑文上有些象形文字示意了王名“托勒密”的讀音。其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進一步認識到象形文字其實是記錄了埃及語的讀音。商博良的工作為我們以後對古埃及語言和文化的認識奠定了基礎。(截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埃及區 拉美西斯二世頭像(Bust of Ramesses the Great),4號展廳

拉美西斯二世頭像(Ramesses II),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是最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一,帶領出強盛的埃及新王國(埃及至此猶盛轉衰),以90多歲高齡過世時,已成了埃及的代表人物。

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興建許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增添新結構;興建了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許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中東區 拉瑪蘇(尼尼微翅公牛) & 亞述獵獅浮雕(Assyrian Lion Hunt reliefs),10號展廳

中東區在Ground Floor地面層(0層),羅賽塔石碑和拉美西斯二世再進去的區域,展區陳列了亞述、蘇美、巴比倫文化的文物古蹟。

而映入眼簾的便是兩尊巨型的半人半獸雕塑,拉瑪蘇又稱人面牛身雙翼神獸(Colossal Guardian Lion),是亞述、巴比倫神話中的人首半獅半牛怪,保衛著亞述人的神廟和宮殿。它們有翅膀,可以飛翔,而且力量很大,野獸般健碩的身軀,但又有著人的頭顱和面龐,及亞述人的鬚髮與冠帽。

非常有趣的是,因為是與牆面結合的浮雕,為了呈現出神獸行走的動態感,大家可以特別注意,從側面看神獸的話,便可以發現”多”出來的一隻腳,藉以表現行走的動作。

這展區能見到大英博物館著名的收藏之一【亞述獵獅浮雕】(公元前7世紀),亞述文明能常見關於當時日常生活的浮雕,其中『獵獅』更與當時的王權有相輝映的關係。亞述藝術中王獵獅的主題,最早出現在蘇美文化的早期,就發現有王的記功碑上,就刻畫了王獵獅的場景。

到了亞述時期,王和獅的配對,成了亞述王權典型的視覺呈現方式,因為王作為人類社會的最強者,和作為自然世界最強大動物的獅子,來進行搏鬥,而王取得了勝利,代表一種象徵性,象徵王的保護力,並且獵獅之後的獵物是要獻給神的,也是對神的一種祭祀。因此,獵獅在這時期既具有儀式性,又具有表演象徵意義,成為一種非常典型又有趣的亞述王世娛樂活動。


【拉瑪蘇簡介】

「人面牛身雙翼神獸」是亞述浮雕藝術的傑作之一,人們相信它是可以趕走惡靈的守護神。因此讓它護衛在每一個入口,所有外國使節、諸侯、請願人在進入放置王位的房間之前,都必須先經過它。其形貌雖然龐大且懾人,卻有著精雕細琢的細部:捲曲的鬍子、鷹翼上的羽毛、腿上的肌肉和血管,可算是建築雕塑中令人難忘的範例。最早的拉馬蘇可追溯自公元前 9 世紀初,其中有些身體是獅子而非公牛。儘管如此,某些亞述的拉瑪蘇還是具有其它地方的拉馬蘇所沒有的特點。也就是說,從正面看它們是直立不動的,從側面看它們卻是緩元擔和步前進的,又從其一個特殊的斜角看上去,會發覺它們有 5 只腳。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帕特農神廟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18號展廳

  • 雅典,公元前447—前438年
  • 入藏日期:1816年

這是的行程有安排到希臘雅典,因此也做了不少功課,不少希臘古文物都在以前戰爭後被移來英國,很多在希臘看到的古物是由仿製品替代,目前希臘政府也仍在與英國交涉讓他們的文物回國。這裡小小劇透在希臘參觀衛城博物館的心得,雅典市區坐落不少古遺址,可惜很多都因戰爭變得斷垣殘壁,衛城上的神像也是以仿製品為替代,很多真跡除了在雅典的博物館外,也四散在如英國、法國、德國等。

古希臘神像雕塑非常細緻,栩栩如真的肌肉線條與皮膚柔和度,難以想像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作品,更可以想像古希臘一度的茁壯與神話、信仰的蓬勃。


【簡介】

著名的帕特農神廟修建於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間,坐落於雅典衛城核心建築群的中心,用於奉祭城市的守護神雅典娜。帕特農聖廟是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kles)巨集偉建築計劃的中的重要一環。該神廟的規模之巨集大,裝飾之奢華,展現了這座城市在其帝國鼎盛時期的實力和財富。

在神廟的本殿里原佇立著一尊巨大的雅典娜雕像,由黃金和象牙製作而成,是著名雕刻家菲狄亞斯(Pheidias)的傑作,但雕像早已不存在了,僅有復製品傳世。

神廟裝飾有大量精美的大理石雕像,也是由菲狄亞斯(Pheidias)設計並監督完成的。排檔間飾(Metope)及三角楣飾(pediment)的雕像取材古希臘神話,包括了著名的月亮神塞勒涅的馬頭雕像,伊利索斯河神像以及半人馬和拉皮斯之戰高浮雕。腰線(frieze)處的裝飾則主要表現了雅典人民的宗教信仰。

帕特農神廟的歷史悠久而曲折。大約公元500年,這座神廟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大量浮雕裝飾以及神像被移除和毀壞。1460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希臘大陸,帕特農神廟又被改造成清真寺。1687年,神廟被用作火藥庫,並不幸在的一場爆炸中嚴重損毀。自此,昔日輝煌的神廟淪為廢墟。至1800年,僅半數帕特農雕像幸存,英國大使額爾金爵士在獲得奧斯曼政府批準後,從1801年開始,陸續自費將半數幸存的雕像運回英國,並於1817年起開始在大英博物館展出。(截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摩艾石像(復活節島石像)(Easter Island statue),24號展廳

這次的行程! 就是為了找到他!

上次來大英博物館時,因為沒有時間壓力,很悠閒隨意的在館內參觀,回去的時候才發現『我的Dum Dum怎麼沒看到XD!』 所以這次大英,有一個任務就是:我要和艾摩石像拍到照哈哈哈哈。

13-16世紀,在玻里尼西亞東部的復活節島上,發現一系列的拉帕努伊人雕刻的石像,多數為一體成形,多半摩艾石像只有頭,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聽說是外星人的作品)

目前復活節島共發現約900多尊摩艾石像,相近一半未完成的石像仍位於主要的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採石場,幾乎所有的摩艾石像都有過大的頭部,且遙望的視角幾乎都朝向內陸。當歐洲人於1722年首次訪問該島時,大多數雕像仍然佇立,多數摩艾石像則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遭到推翻,可能是由於與歐洲人接觸或部落內戰的結果。(截自維基百科)


上層(1層)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木乃伊區 木乃伊 Katebet木乃伊,63號展廳8號展櫃

  • 埃及底比斯,公元前1320-前1280年
  • 藏品來源:購藏自蘇富比拍賣公司

圖片取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大家來大英博物館必看的收藏一定有木乃伊!

第一次來的時候,這裡真的是非常熱門的展區,除了穿梭的人群外,也有不少帶著小椅凳、寫生版的美術生在寫生。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有140多具,是在埃及以外收藏最多木乃伊的地方,擁有豐富的古埃及文物藏品,從木乃伊棺木、”真”木乃伊、放置臟器的小罐、動物木乃伊等、種類繁多。

其中,非常著名的木乃伊【Katebet木乃伊】也陳列此區,大家在參觀埃及區時,可以特別關注一下唷!


【簡介】

這是一具名叫Katebet的老嫗木乃伊,Katebet曾是在卡納克神廟中侍奉阿蒙神(Amun)的歌女。她的身體經防腐處理後,布條層層包裹。頭部由彩繪木乃伊面具(cartonnage)覆蓋,面部鍍金,頭上戴有一副精美的假發,雙耳佩戴一對白色的耳環,木製雙手交叉於胸前,佩戴真正的珠寶戒指。

腹上有一隻小小的深色聖甲蟲,在她接受眾神審判時這只聖甲蟲會利用魔法保護她。沿著身體往下,大概在她膝蓋的部位,是一個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shabti),他承擔著其雇主死後必須要做的繁重的體力工作。

在古埃及,地位高的人死後,需要清潔身體,取出內臟,待屍體用泡鹼鹽乾燥之後,在原來器官的位置填上木屑。接著在皮膚上塗上松脂,再從頭到腳用亞麻布條包裹起來放在棺木之中迎接通往來世的漫長旅程。

大英博物館的科學家們在不損壞木乃伊的情況下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儀獲得了更多的信息。研究顯示Katebet在年老時去世,去世時僅剩兩顆牙齒。她的大腦沒有被移出,這在木乃伊製作中十分普遍。

這具木乃伊的棺材與眾不同。棺材上假發的形狀和手的位置表明這副棺材最初是為一名男性設計的,而後經過改造給Katebet使用。木乃伊上面的一些物品也是為男性死者準備的。我們已知,與Katebet埋葬在一起的還有一名名叫Qenna的男性,很可能是她的丈夫。Qenna的木乃伊早已不存在了,因此有可能Katebet裹布上的一些陪葬品是來自她丈夫的棺木中。(截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死者之書 The Book of the Dead

古埃及人的死者之書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死者之書中所闡述的內容因人而異,並且有段落是依照生平而撰寫的。古埃及人認為,如果自己「無罪」,那麼便可以在死後往生至奧西里斯的冥界樂園感受快樂。而死者之書中有段落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無罪。判斷死者有無罪孽的方式為用瑪特(Ma’at)的羽毛和死者的心臟稱量,如果心臟比羽毛輕即為無罪。

《死者之書》是為了教導死者在前往陰間途中,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路上妖魔的危害;以及審判時如何應答42位神明的問題,甚至愚弄神明,而產生的咒文、或可誦的文章。舊王國時代,是寫在墓室的牆壁上,和圖畫在一起。到了中王國時代則寫在棺內,因此又稱「棺槨文」。最後在新王國時期,則演變為卷軸式,寫在砂紙上,放入形棺內。並且最初《死者之書》是專供法老使用的,後來逐漸衍生至其他官員,直到最後傳播到民間。(截自維基百科)


英國熱門旅遊景點TOP 10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劉易斯西洋棋(Lewis Chessmen),40號展廳

  • 挪威,1150—1200年
  • 藏品來源:購藏自古董商T. A. Forrest
  • 入藏日期:1831年

超可愛! 所以我買了一個西洋棋帆布袋當紀念品XDD

這組棋子由海象牙雕刻而成,包括正襟危坐的國王和王后、持權杖的主教、坐在馬背上的騎士以及持長劍與盾牌計程車卒。它們在蘇格蘭劉易斯群島烏伊格(Uig)附近被發現,推測它們可能屬於一個從挪威前往愛爾蘭的商人。

棋子的造型反映了強烈的諾斯文化(Norse culture)影響,尤其是士卒棋子,明顯借鑒了北歐傳說中狂戰士(Berseker)的形象。鑒於劉易斯群島所在的外赫布里底群島 (Outer Hebrides )與挪威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系以及諾斯文化在這里的統治地位,這些奢華的棋子很可能是製作於挪威。

現今已知存世劉易斯棋子的共有 93顆,11顆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剩下的82顆在大英博物館中。(截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大英博物館必看館藏:薩頓胡船棺葬(The Sutton Hoo ship burial),41號展廳1號展櫃

  • 薩頓,英格蘭,昂格魯-撒克遜時期,7世紀早期
  • 藏品來源:伊迪絲•M•皮萊蒂夫人捐贈

這種造型特別的頭部護具相當罕見。目前英格蘭只出土了四頂完整的昂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兜鍪。這種形制源自羅馬帝國晚期的騎兵胄。兜鍪的錶面以錫銅蓋版覆蓋,看上起光亮奪目。薩頓胡船棺葬的這頂兜鍪是一件罕見的出土物。它已成為了早期中世紀文化的一個象徵。(截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如何規劃1-3小時【大英博物館】行程? https://britishmuseum.org.cn/recommended_routes.html

倫敦藝文表演優惠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