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現在,「拍照打卡」已經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不管是絕美景點、裝置藝術,總是能吸引許多網美搶著上傳IG打卡,所以我們安排了艋舺幾個好吃又好玩又能更深入歷史的地方,讓你拍遍這些立馬晉升網美的行列。
競賽組別: 大專社會組
遊記路線: 其他
從龍山寺站3號出口上來後往轉角的巷子步行一分鐘即可到達。前身為1935年落成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經台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建築結構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粉刷,屋頂及入口處雨庇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體型的設計在同時期的市場建築中是相當獨特的案例,則2017年正式以「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的新角色重新登場,延續它作為傳統市場的空間脈絡,轉型為傳統市場文化、庶民生活日常的研究基地,以及老城再生的公共參與平台。
常常都會有不同的活動,而活動擺放的每個東西也都會有QRcode可以掃,裡面會介紹東西的由來~非常適合文青及網美來踩點!
因為新富市場曾經是日治時期的建築,所以外面的庭院跟商家也打造的很有日式的感覺(⁎˃ᴗ˂⁎)
這邊的市場跟其他的菜市場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個店家都還會掛一個牌子,而且地板也是乾乾淨淨的不會很髒~逛的時候就會有置身在大阪黑門市場的錯覺( ̄▽ ̄)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龍山寺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形,為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11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形,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民國七十四年政府公告艋舺龍山寺為國家保護之二級古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臺旅遊的三大名勝。
逛完新富町的新鮮市場後從出口直走即可看到前往艋舺龍山寺的指標,兩側皆有許多小吃攤販。
到達廟宇之前還會先經過艋舺公園
公園裡還有水舞噴泉可以觀賞,每個整點都會表演15分鐘~
過馬路就會到廟宇的正門口了,而廟埕鋪面是由泉州花崗岩所鋪成,石材取自漢人移民渡海來臺時,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
於1996年完工的淨心瀑布,其名取自佛教《大智度經論》「人本無相,相由心生」,並寄託「瀧水奔騰,飛泉澈清,朝登佛門,先淨其心,心靈淨化,悟道慧根,具足相好,莊嚴其身」的寓意。
中殿又稱圓通寶殿,是龍山寺主要殿堂,建造在高聳的石造台基上,前方有突出的月台,用以參拜。
可以看到有許多信徒在向神明祈求保佑
臺北著名的「青草巷」,在224巷中,有10多家藥草店聚集,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據說艋舺開墾之初,當時流行疾病相當多,但是有證照的中醫卻極少,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大家都是喝青草熬成的湯汁來治病,許多的古傳偏方都隱藏在其中,當時還被人稱為「救命街」。這裡的草藥有100多種,都是臺灣所產的道地草藥,由南部運上來,經過乾燥處理,而著名的青草茶是炎炎夏日的退火聖品,許多人會來這買幾包,自行回家烹煮。
在龍山寺附近有一條青草巷,上面有貼「青草巷」的由來
還沒進去巷子就已經聞到濃濃的青草味了~
小小一條巷子也不長,卻賣了很多青草、草藥⋯等等
挑了一間攤販買了一杯洛神花茶,它跟一般飲料店不同的是它甜度是低糖的,在炎熱的天氣喝可以退火,價格也很便宜~
清代的地契上曾以「福皮寮」、「福地寮」為這裡的地名,後來到了日本時代被改叫做「北皮寮街」,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諧音而變成了今天的「剝皮寮」,2003年起,台北市政府啟動剝皮寮老街修復工程,一直到2009年,剝皮寮歷史街區全區修復完成後正式對外開放。
離開青草巷後再步行五分鐘即可到達剝皮寮,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有著橫跨清代、日本時代到戰後三階段的建築特色,是艋舺街區發展的最佳見證者。
自民國98年開放以來,受到各界關注,透過藝文展覽、教育活動及影視協拍等方式,持續推廣藝術文化教育及文化資產。
是個適合散步又可以慢慢欣賞歷史的街區
由於位處市中心一帶以及鄰近著名景點艋舺龍山寺和華西街觀光夜市,因此亦吸引不少食客、旅客前來,在晚上尤為熱鬧,事實上其在白天亦有營業,也可稱為萬華夜市,範圍包括廣州街、梧州街、西昌街。
最後一站就是來到白天晚上都有在營業的艋舺夜市~
華西街夜市是臺灣的第一座觀光夜市,以販賣各式山產海鮮野味小吃為大宗,是國內外觀光客最鍾愛的景點之一。早期這裡以殺蛇表演聞名,有「蛇街」之稱,如今在保育意識之下,店家大多轉型為養生的蛇料理,挑戰食客的膽量。
「有人要吃蛇膽、喝蛇血嗎?」這句話通常只會出現在華西街夜市。
網友們都說來艋舺夜市就是必吃有名的小吃-「魷魚羹」
加辣會更好吃的魷魚羹麵( ´・ᴗ・` )
暫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