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盤是香港最舊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軍營,富有豐富殖民地歷史。自西營盤建了扶手電梯,加上2015年開通了西營盤地鐵站後,這區起了急速的發展,同時很多區外人湧入,使這區有了很大很快的變化。某天偶然得知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 與新世界The Artisanal Movement 聯辦西區美食文化導賞團,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介紹西營盤的歷史,還會介紹一些手作老字號及背後的故事,於是報名參加。很幸運的,我被抽中成為其中一位參加者。

當日早上10:50,我到西營盤c出口跟大會會合。整個團有近20位參加者,每人獲發一個無線接收器,保證人人都可以清楚聽到解說。耳筒自備,所以沒有衛生問題。差不多人齊後,就出發開始行程。

第一站是法定古蹟高街鬼屋。西營盤有第一、二、三街,之後再一條就是高街。為什麼高街不叫第四街?這是因為四四聲死死聲不好聽,所以便改名為高街。高街鬼屋落成於1892年,最初是國家醫院護士宿舍,及後改作精神病院女病房之用。雖然及後精神病人已搬遷,但有人說屋內仍不時傳出叫聲,加上在日本佔領香港時這一帶曾作刑場,據說戰後仍傳出有聲音或有人看到東西,所以這建築就被稱為鬼屋。雖然這建築大部分都已被拆除,現在只剩下外牆,但仍可以欣賞到昔日的殖民地建築風格,例如大量採用花崗石、拱形長廊等,現在是拍攝婚紗相的勝地之一。

第二站西營盤的名餐廳莎厘娜,相中的是今次的導賞員Paul。莎厘娜開業於1964年,是香港其中一間最早的俄羅斯餐廳。原址是在般咸道,後來因為土地問題所以曾結業。2014年在高街重新開業。

莎厘娜的第二代掌舵人Quinton 為我們介紹莎厘娜的故事,及它的招牌菜羅宋湯。在50、60年代,山東人來港大多是當警察和開餐廳,莎厘娜的開創人是山東人,當時就選擇開俄羅斯餐廳。在昔日香港,西餐是很貴的餐點,只有上流人士才能吃到。在60年代有很多平民化的西餐廳相繼興起,令大眾有機會接觸的西餐,為香港新的飲食文化。因為莎厘娜位近香港大學、聖士提反女校等學校,所以很多學生光顧,可謂學校飯堂,當然也是學生哥的拍拖熱點。

新店的裝潢參考了舊店的設計,保留了一點舊店的元素,例如牆上的黑板餐牌,讓客人可懷舊一番。同時也注入新元素,如牆身大膽用上Russian Red(Quinton 說設計說稱這紅作Russian Red),效果很好看。

店家很好的準備了每人一碗羅宋湯。這不是平時的份量,只是迷你版。這湯要怎品嘗呢?Quinton 說,「吃美食不要怕肥﹗這個湯,要放一塊牛油攪拌。」一聽到放一塊牛油,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有點卻步。但美食當前,就豁出去一試吧﹗我在放牛油前試飲了幾口,一飲就覺得跟平時飲的完全不同。這裡的羅宋湯很濃郁很鮮甜,光這樣喝已很好味,但既然店主建議要加牛油,就乖乖聽話一試。我加了1/3塊牛油,攪拌了一下,一飲,多了一份牛油香的羅宋湯味道進一步提升。本來只下1/3塊牛油是因為怕太肥,但因為很好味所以又多下了一點(笑)。Quinton 說有食客反映加糖最好味﹗是否真的加糖最好味,我就沒試過了,各位有興趣可以試試。另外,隨湯附上的甜餐包很鬆軟很好吃。這裡以吃套餐為主,只是想喝羅宋湯的話也可以單點,一碗$48。

試完莎厘娜的羅宋湯後,我們轉移陣地,去試另一樣香港秘藏美食:余均益辣椒醬(左)及辣椒油。

我喜歡其辣椒油多於辣椒醬。余均益的辣椒醬很特別,不單只是辣,為有甜、酸等味道,整個調味都很豐富,跟一般吃到的辣椒醬很不同。早於1922年,余兆基便已自家製作辣椒醬在西營盤販賣。到了1955年,他開了第一間店鋪。因朋友送了一對對聯「均勻調味成佳品,益食何須成美腴」,所以把品牌命名為余均益。現在余均益由第三代掌舵人接手繼續經營。其辣椒醬聞名於中港及海外,但堅持不在超市、百貨公司售賣,只會在小士多賣,以保有其本土特色。那,想買的話可以到哪買?

最簡單就是到位於第三街的專門店啦。

當日去的時候,剛巧有好幾批外籍人士來買,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遊客,慕名來買一枝回國?

順帶一提,余均益隔鄰是齒來香蛋卷,其蛋卷很香也很有名。有團友說他們的瑪仔也很好吃,下次試試。

之後在長春社文化古蹟保育中心停留一下,中心現址的建築是法定古蹟呢。走到這裡,導遊又簡介了西營盤的公共衛生設施及贊育醫院的歷史。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死亡率達92%,同時有1/3的人口逃離香港。經歷這場鼠疫後,政府開始注重公共衛生,建了公共洗手間、公共浴室等設施,提升衛生程度。此外,在這場瘟疫中因為使用西醫治療有成效,令西醫在華人社會中普及起來。

以前的接生技術落後,初生嬰兒的夭折率十分高。1922年,提供產科服務的贊育醫院成立,並同時為華人助產士學護院,向華人社會傳授及推廣西醫式接生技術。在這種新式接生技術下,嬰兒夭折率大大下降,大眾對西式接生的信心亦大大提升,甚至會指定要用此方法接生,就算要排隊等生小孩也在所不計,可見西醫在華人社會已普及起來。

順帶一提,這裡有個殖民時期的紅郵筒,可以留意看看。

下一站就去一間多年來堅持手製蒸籠的:德昌森記蒸籠。

店內堆滿大大小小的蒸籠及竹製品。

店內的陳設都很老舊,令人彷彿回到上世紀。

林先生是第五代傳人,為人親切,說話風趣,而且很謙虛。他為我們講解竹蒸籠的造法和設計,同時分享有關蒸籠的小歷史。例如以前茶樓裡,店員是捧着一個放了大大小小不同點心的大蒸籠來叫賣。後來冷氣普及後,為了避免點心給吹涼了,才改為用小蒸籠裝起各式點心,當客人點的時候才打開蒸籠,務求點心送到客人面前時仍是熱哄哄的。對於手作竹蒸籠的需求面臨的危機,林先生亦表現得很豁達。

跟林先生說再見後,我們去了海味街,到達合利號鹹魚鋪。

合利號是西謍盤僅存的3間鹹魚專門店的其中一間。因為這鋪位是店家自己的物業,所以不用捱貴租,因此能繼續在此立足。每月的鹹魚拍賣就是在這裡舉行,Paul說他親眼見過,感覺很棒,讓我也好想去看一次。

這間店鋪還有手作鹹魚,是一間本土手作老店。至今,他們仍不惜成本,速遞紅魚到本地工作手作鹹魚,為的是不讓這門手藝在香港絕跡。昔日,鹹魚是便宜的食物。不過現在,製作鹹魚的成本高,所以售價也得提高。

每條鹹魚都被包住雙眼,為什麼呢?在科學角度,是為了避免倉蠅在魚眼上產卵。在民俗的角度,就是忌諱「死不眼閉」。

講解完,Paul 在雪櫃取出一早準備好的試食品——蜜瓜鹹魚。這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吃法,很好吃。

臨走前見到這有蝦醬賣。

之後我們塔電車前往最後一站——Artisan Room。因為這個時候人流不多,所以我們整團人都上了2樓,聽Paul講石塘咀那段塘西風月的日子。

在20年代,石塘咀妓寨林立。別以為位位妓女都是坦胸露背的賣身女子,高級妓女是連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她們個個技藝高,又健談,而且穿得密實,打扮姣好。想與紅牌阿姑小酌一下?就算有錢也未必如願。你需要在酒樓消費,然後付1元托店小二給你傳張紙問那位紅牌阿姑肯不肯來見你(「1蚊雞」這個詞就是這麼來)。就算肯,也不是可以立刻共度一宵,她只是來陪陪酒而已。想有進一步的關係,你需要再訪酒樓多次,花很多錢去討好這位紅牌阿姑,建立一定的關係,才會有下文。

到了位於南里的Artisan Room,立刻吸引住眼球的是這部冰滴咖啡壺。這部冰滴咖啡壺結合歌德式設計,氣派非常。其利用冰水一滴一滴的滴入咖啡粉中來萃取咖啡,重現出咖啡的原味,整個過程需時逾16個小時。

店家給我們一人一杯試飲一杯製法這麼精緻的冰滴咖啡。

Artisan Room 除咖啡外亦有售多款閃電泡芙和麵包。

據一位港大畢業生說,隨這一帶有地鐵等發展,這裡急速變化。例如南里之前只是一條後巷,但現在已是一個別有一番氛圍的小小區。

原文:http://cranberryrain5.pixnet.net/blog/post/447200912

更多旅行和香港文章,請到我的Blog單人跨國漫遊

歡迎Like我的Facebook 專頁單人跨國漫遊,一起聊旅行和香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