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述

簡介

神戶位於兵庫縣,自古以來作為國際貿易港口因而繁榮發展,是著名國際港口城市。從三宮到元町一帶是神戶的繁華中心地區,能夠充分享受美食以及購物的樂趣。南京路的中華街、北野地區的異人館、六甲山千萬夜景、神戶灣的人工島,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異國情調。

語言

神戶周邊地區使用,主要是以關西腔為主,最大特點是將「ている」改為「とう」。

文化

神戶獨特的異國風情,從走在街頭就可以發現,北野異人館擁有許多仿國外製造的建築,讓人彷彿置身在歐洲一般,鄰近港邊的燈火通明,以及人造港的繁榮,也讓神戶港的夜景成為了日本三大夜景之一。

歷史

輪田泊的蕭條狀況在平氏政權興起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平清盛在大輪田泊修築人工島經島,試圖將大輪田泊發展為日宋貿易的據點。1180年,平清盛更強行宣布遷都福原京,其位置位於現在神戶市的中央區和兵庫區北部。然而由於反對勢力過於強大,福原遷都只實施了半年後日本的首都就遷回平安京。神戶是平氏政權瓦解過程中重要戰役一之谷之戰的戰場。福原京的修築雖可說是僅停留在計劃層面,然而在鎌倉時代初期,高僧重源又重振了大輪田泊的港口。
在江戶時代,神戶的主要市區仍然在兵庫津一帶。當時的兵庫津是自西日本前往北海道的北前船的重要據點港口,同時也是西國街道重要的宿場町。在江戶幕府末期,日本在歐美的壓力之下被迫打開國門。1858年,幕府與美英法俄荷五國簽訂安政五國條約,條約規定開放五個港口為通商港口。神戶村的沿岸水深較深適合建港,因此神戶村即成為五個開放港口的其中之一。1868年,神戶正式開港。當時神戶的港口以湊川為界,湊川以西的港區主要由日本船舶利用,被稱為兵庫港;以東則是主要由外國船舶利用,被稱為神戶港。兩港在1892年實現統合,統稱為神戶港。市區也同樣以湊川為界,湊川以西的兵庫是舊市區,而湊川以東的神戶則有較多外國人居住,使得當時的神戶呈現雙子都市的格局。隨著市區範圍的擴大,兩大市區合二為一,市中心也逐漸往東側的神戶移動。在神戶開港的同時,神戶市內還開闢了專供外國人居住的神戶外國人居留地。神戶居留地是日本最早實施近代都市計劃的地區之一,運營也全由外國人自治,其都市經營的方式給日本其他都市也帶來巨大影響。眾多外國教堂、銀行、企業和領事館集中於此,神戶居留地成為當時日本最國際化的地區之一。
1889年,神戶施行市制,成為日本最早的一批市。進入20世紀後,神戶市仍然持續快速發展。1905年,阪神電氣鐵道開通了神戶至大阪的鐵路,這是日本首條都市間鐵路。隨著鐵路的開通,神戶和大阪之間的經濟活動變得更為活躍。同樣在20世紀前期,隨著築港事業的進展,神戶成長為遠東最為重要的港口之一。在大正及昭和初期,神戶和倫敦、紐約、漢堡並列為世界四大海運市場。然而在1930年代之後,隨著日本開始步入戰爭軌道,神戶的發展也受到重大的影響。
在二戰末期,神戶多次受到美軍的空襲,神戶是當時日本大都市中受美軍空襲損害最嚴重的都市。在二戰結束之後,神戶很快就走上了復興的過程。造船、鋼鐵等重工業成為神戶新的支柱產業,使得神戶在戰後發展為日本重要的工業都市。在1960年代,神戶港迎來了其開港100年紀念,神戶港的面貌也隨著神戶的地標建築神戶港塔的完工以及港灣人工島的開工發生劇變。由於神戶市中心市區面積狹小,自1960年代開始,神戶市開始挖掘丘陵以建造新市鎮,並且將挖出的土壤用於填海以建設海上新都市。在1971年,神戶市電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在1979年,神戶的首條地鐵路線開始通車,標誌神戶市內的交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81年,港灣人工島第一期工程完工。神戶市在工程完工之後舉辦了港灣人工島博覽會。
1995年1月17日,在神戶市近海發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神戶市內部分地區的烈度達到7級,市內死者人數多達4,571人,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地震雖然神戶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然而也意味神戶新的復興的開始。交通網的整備是神戶震後復興的重要內容。明石海峽大橋的開通使得神戶市和淡路島之間的交通情況得到了大幅改進。而神戶機場的開業使得神戶成為擁有海空雙港的城市。

衣著

日本傳統的民族服裝為和服,但由於和服行動不便且價格昂貴,所以在一般重大節日或喜慶宴會上穿著,平日則多為西式套裝或休閒服飾。

飲食

神戶因為過往為貿易港口的關係,此處的洋食以及甜食的部分非常出名且好吃,可以多來嘗試。而神戶最出名的就是神戶牛的部分,分布完美的油脂以及口味,是來到關西旅遊不能錯過的美食之一,但因為朝聖人潮眾多,如果想要享用名店必須先行預約。

最後修改時間: 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