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戎廟就位於佔地10平方公里的大吳哥城,是以中小型石頭堆積而成,有49座大大小小的寶塔,再加上5座城門,共有54座,是高棉王朝的最後一座都城,然後就很神祕的被遺忘了數百年..........。

拍了不少的照片,但卻不盡滿意,一直想帶著我的單眼重返吳哥一趟,更尤其是在此時的經典回顧編寫,慾望又是加倍興起。

廟內到處都雕刻著當時的生活方式。

完整的將當時生活雕刻於牆上,是巴戎廟的獨一無二地方。

繼續地往裏頭前進,往上一個樓層。

接著將遭遇到這趟旅遊的第一波高潮,微笑高棉佛像,將於此現蹤,內心也是激動著。

猶如是微笑佛頭的迷宮,每座寶塔四面都有,前前後後,加上左右皆是,當下是完全的沉淪於 "美不勝收"的意境裡。

每座佛頭都微笑著,傳說中,最微笑的佛頭可是要細細尋找,也都太相似了。

其實,說不好找是騙人的,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暗示,如 : 排隊人潮、導遊指引、還有尖叫聲都有可能,會告訴你"微笑高棉"在這。

是觀光客就該合影一張。

隨時都炎熱的氣候,漫步於毫無遮蔽的烈日下,居然心裡頭是意外的寧靜、平和,熱嗎 ? 震撼的眼前,沒人在乎了。

在巴戎廟的照片,普遍都拍得不好,畢竟傻瓜數位相機能力有限ㄚ;還請見諒 !

佛塔裡當然會有佛像宮參拜。

楊同學應該是想比喻,如此之大吧 !

根據維基百科的紀載 :

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遷都於金邊,次年,吳哥被高棉人遺棄,森林漸漸地覆蓋無人煙的吳哥。

1819年,宋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法文版,於巴黎出刊,之後,便有歐洲人陸續訪問吳哥。

1856年,旅行家 -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遊歷吳哥,並向葡萄牙歷史學家 -蒂歐格.都.科托,報告其遊歷見聞 : 城為方形、四門,有護城河環繞.....,牆壁的石塊巨大無比,似乎連成一體......建築華麗宏偉,想必是帝王的宮殿。護城河由東和北方流入,西和南面流出............。吳哥建築舉世無雙,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是,這份報告被世人視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

1857年,法國傳教士 -夏爾.艾米爾.布意孚,寫了(1848-1857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塞),報告吳哥狀況,一樣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 -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於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於1863年,在巴黎和倫敦同時發表文圖並茂的法文遊記(暹羅柬埔塞寮國諸王國遊記),在第十二章的(吳哥窟)寫到 : 吳哥是高棉王國的古都..........,此地廟宇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一見到吳哥的寺剎,人們立刻忘卻旅途的疲勞,喜悅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渾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穆奧迪遊記,激發了歐洲人與法國人對吳哥窟的濃厚興趣。

1866年3月

蘇格蘭攝影師 -約翰.湯姆森,

受到

穆奧迪遊記的啟發,

抵達吳哥窟,

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7年在愛丁堡出版了"柬埔塞的古蹟"一書。

更多資料 : 吳哥窟 維基百科

空中宮殿,也屬於大吳哥城內,理當然的成為下一個景點。

又是一處充滿著滄桑的地方。

真臘風土季是這樣描述的 : 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數十間。又其北一里許,則國主之盧也。其寢室有金塔一座焉(最後的金塔,指的就是空中宮殿)。

整座寺廟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象徵著須彌山,每層轉角各有一隻砂岩石象,階梯兩頭各放置石獅一隻。

以前唯有國王才能上去,是國王向天祈禱的地方。

鬥象台;為國王的閱兵台,因象形的雕飾得名。

傳說是用來排解糾紛的,又因12座塔上,各有雕有不同的雕像,類似十二生肖,所以又稱為 : 十二生肖塔。

瘋王台

國王 -闍耶跋摩像;此為復刻品,原先的石像在金邊博物館裡。

很多資料的參考來源 :

吳哥窟,深度旅遊日記http://www.mr-angkor.com/